不同的污水处理装置可根据污水的水质、水量以及处理后的水质要求进行组合和优化,形成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,以达到高效、经济地处理污水的目的。

污水处理厂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装置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,以下是具体的分析:
水质特性
污染物种类:不同的污水处理装置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,如活性污泥法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,而混凝沉淀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、胶体和部分重金属离子等。若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,可优先考虑生物处理装置;若以悬浮颗粒为主,则可先采用沉淀、过滤等物理处理装置。
水质浓度:高浓度有机废水可能需要采用厌氧 - 好氧组合工艺,先通过厌氧处理降低有机物浓度,再用好氧处理进一步去除剩余有机物和氨氮,对于低浓度污水,可能简单的生物处理或生态处理方法就能满足要求。
水质的酸碱度、温度等: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化学反应的进行。例如,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污水需要先进行中和处理,再进入后续处理装置;水温过低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,需要选择适合低温环境的处理工艺或采取保温措施。
水量大小
大型污水处理厂:处理水量大,一般采用效率高、处理能力强的工艺和设备,如传统活性污泥法、氧化沟、A2/O 等工艺,以及大型的沉淀池、曝气池等装置,以实现规模效益,降低单位处理成本。
小型污水处理厂:水量较小,可选用灵活性高、占地面积小的处理工艺和装置,如 SBR、生物接触氧化法、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,这些装置操作简单,投资相对较低。
排放标准
排放标准严格:如要求达到一级 A 标准甚至更高的地表水排放标准,通常需要采用深度处理工艺,如增加过滤、消毒、膜处理等装置,以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有机物、氮磷等污染物。
排放标准较低:如只要求达到二级排放标准,处理工艺相对可以简化,可能通过常规的生物处理和沉淀等工艺就能满足要求。
场地条件
土地资源丰富:可以选择占地面积较大但处理效果稳定、运行成本较低的工艺,如氧化塘、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工艺,或者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等需要较大曝气池和沉淀池的工艺。
土地资源紧张:则应优先考虑占地面积小的工艺和设备,如 MBR(膜生物反应器)、曝气生物滤池等,这些工艺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处理效率。
经济因素
建设成本:不同的污水处理装置建设投资差异较大。例如,MBR 工艺由于其膜组件成本较高,建设成本相对较高;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。在选择时需要根据资金情况进行综合考虑。
运行成本:包括能耗、药剂消耗、设备维护等方面。如生物处理工艺中,曝气系统的能耗较高;化学处理工艺中,药剂的消耗成本较大。需要对不同工艺的运行成本进行分析,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。
管理维护
操作复杂程度:一些工艺如 A2/O 工艺,需要对溶解氧、污泥浓度、回流比等参数进行严格控制,操作管理要求较高;而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工艺相对操作简单,易于管理。对于技术力量薄弱的污水处理厂,应选择操作简单、易于维护的装置。
设备可靠性:选择质量可靠、售后服务好的设备,可减少设备故障维修次数,降低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,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