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雾废气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污染物,酸雾废气处理主要来源于电镀、酸洗、冶金、化工等行业,成分多为盐酸、硫酸、硝酸等酸性气体或其雾状混合物,具有强腐蚀性和刺激性,若直接排放会危害人体健康、腐蚀设备并污染环境。

1. 吸收法(较常用)
通过酸性气体与吸收剂的化学反应或物理溶解,将废气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液相中,适用于中低浓度酸雾(浓度<500mg/m³)。
核心原理:
酸性气体(如 HCl、SO₂、NOₓ)与碱性吸收剂(如 NaOH、Ca (OH)₂、Na₂CO₃)反应生成盐类,例如:
HCl + NaOH → NaCl + H₂O
SO₂ + 2NaOH → Na₂SO₃ + H₂O
常见设备:
喷淋塔:废气从塔底进入,与塔顶喷淋的吸收液(碱液)逆向接触,通过填料(如鲍尔环、阶梯环)增加接触面积,效率可达 80%-95%,适合风量较大(1000-100000m³/h)的场景。
填料塔:通过填料层延长气液接触时间,吸收效率更高(90%-99%),但阻力较大,需匹配高压风机。
文丘里吸收器:利用高速气流与吸收液的剧烈混合,适合高浓度、含颗粒物的酸雾,效率达 95% 以上,但能耗较高。
优势:设备简单、成本低、适用性广;缺点:需定期补充吸收剂,产生废水需处理。
2. 吸附法
利用吸附剂(如活性炭、分子筛、碱性树脂)的多孔结构吸附酸性气体,适用于低浓度酸雾(浓度<100mg/m³)或作为深度处理工艺。
核心原理:
酸性分子与吸附剂表面的碱性基团(如活性炭经碱改性后)发生化学吸附,或通过范德华力物理吸附,实现分离。
常用吸附剂:
碱性活性炭:经 NaOH 浸渍处理,增强对酸性气体的吸附能力,饱和后可通过热脱附再生(用蒸汽或热空气解析),重复使用。
离子交换树脂:如强碱性阴离子树脂,通过离子交换捕获酸雾中的 H⁺,适合高精度处理(出口浓度可<10mg/m³),但成本较高。
应用场景:小风量、低浓度废气(如实验室酸雾),或作为喷淋塔的后续处理,确保达标排放(如排放标准要求<30mg/m³ 时)。
3. 干法中和法
通过固态碱性吸附剂(如氢氧化钙粉末、活性炭与碱的混合物)与酸雾反应,无需废水处理,适用于间歇性、低风量废气。
工艺流程:
废气进入反应塔,与喷入的碱性粉末充分混合,酸性气体被中和为固态盐(如 CaCl₂、CaSO₃),最后通过布袋除尘器收集废渣。
优势:无废水产生,设备简单;缺点:吸收效率较低(60%-80%),适合临时或低要求场景。
4. 其他深度处理技术
低温等离子体法:利用高能电子击穿酸雾分子,使其分解为无害物质(如 HCl→Cl₂+H₂,需后续处理副产物),适合低浓度、复杂成分废气,但设备成本高,能耗大。
膜分离法:通过选择性渗透膜分离酸性气体,纯度高但处理量小,多用于回收有价值的酸(如硝酸、氢氟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