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水处理设施是水污染防治的核心环节,其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。

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是确保其稳定达标、高效节能的核心环节,需覆盖工艺参数控制、设备维护、安全环保、人员管理等多个维度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工艺参数的精准调控
工艺参数是污水处理效果的 “核心指标”,需根据进水水质、水量动态调整,确保各处理单元稳定运行:
预处理单元
格栅与沉砂池:
定时清理格栅截留的栅渣(每日至少 1 次,雨季加密),避免堵塞导致水位升高、过流能力下降;
沉砂池需定期排砂(机械排砂每日 1-2 次,人工排砂每周 1 次),防止砂粒沉积过多影响沉淀效果。
调节池:
监控进水 pH 值(维持 6-9,超出范围需投加酸碱调节)、水温(生物处理适宜 15-35℃,过低需保温,过高需降温);
若进水水质波动大(如工业废水),需通过搅拌或曝气均衡水质,避免冲击后续生物处理系统。
生物处理单元(核心环节)
活性污泥法:
溶解氧(DO):曝气池 DO 需控制在 2-4mg/L(厌氧区<0.2mg/L,缺氧区 0.2-0.5mg/L),通过调整曝气风机频率或曝气头数量实现,DO 过低会导致微生物缺氧,过高则浪费能耗并破坏污泥絮体;
污泥浓度(MLSS):保持 2-4g/L,通过回流污泥量调节(回流比通常 50%-100%),MLSS 过高易导致沉淀困难,过低则有机物去除能力不足;
污泥龄(SRT):根据脱氮除磷需求控制(脱氮需长污泥龄,除磷需短污泥龄),通过剩余污泥排放量调整,避免污泥老化或代谢产物积累;
SV30(30 分钟污泥沉降比):正常范围 15%-30%,超过 30% 可能发生污泥膨胀(需排查原因:如 DO 不足、进水含毒性物质等),低于 10% 则污泥活性差。
生物膜法(如生物滤池、生物接触氧化池):
控制水力负荷(如生物滤池 0.5-2m³/(m²・h)),避免负荷过高导致生物膜脱落;
定期反冲洗(生物滤池)或曝气冲刷(接触氧化池),去除老化生物膜(厚度超过 2mm 需清理),保持膜活性。
深度处理单元
过滤系统:
砂滤池需定期反冲洗(进出水压差超过 0.05MPa 时),反冲洗强度控制在 10-15L/(m²・s),确保滤料再生;
膜组件(超滤 / 反渗透)需监控跨膜压差(TMP),定期进行化学清洗(如柠檬酸、次氯酸钠),防止膜污染堵塞(TMP 突然升高需紧急处理)。
消毒单元:
紫外线消毒需定期擦拭灯管套管(每周 1 次),监测紫外线强度(低于标准值 70% 时更换灯管);
化学消毒(如二氧化氯)需精确控制投加量(根据出水余氯值调整,通常 0.5-1mg/L),避免过量导致二次污染或不足导致杀菌不彻底。
污泥处理单元
污泥浓缩池需控制污泥含水率(浓缩后≤97%),通过调整刮泥机转速或排泥周期实现;
厌氧消化池需维持温度(中温 35℃±2℃,高温 55℃±2℃)、pH 值(7.0-7.5)和挥发性脂肪酸(VFA)浓度(<500mg/L),确保产沼气效率稳定,避免酸化或碱化。
二、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
设备故障是导致处理中断的主要原因,需建立 “预防为主、定期检修” 的维护体系:
通用设备
水泵:每日检查运行声音、振动、轴承温度(≤70℃),每周清理过滤器,每月检查密封件(如机械密封漏水需及时更换),避免空转;
风机:定期清理进气过滤器(每周 1 次),检查风压、风量是否达标,轴承润滑脂每 3 个月更换 1 次(罗茨风机需注意齿轮箱油位);
阀门与管道:每月检查阀门开关灵活性,对不常用阀门定期启闭防止卡涩,管道接口需防渗漏(尤其酸碱管道),冬季需对室外管道保温防冻。
专用设备
曝气系统:每周检查曝气头是否堵塞或破损(表现为曝气不均匀),膜片曝气器需每 2-3 年更换一次;
污泥脱水机:板框压滤机需每日清理滤布(防止污泥残留堵塞),检查滤板密封面;离心脱水机需定期校准转鼓转速,检查皮带松紧度;
在线监测仪表:pH 计、DO 仪、COD 在线监测仪等需每周校准(用标准溶液),每月清洁传感器探头,确保数据准确(仪表故障可能导致工艺调整失误)。
三、安全与环保管理
污水处理设施涉及化学品、电气设备、有限空间等,需严格落实安全环保措施:
安全生产
有限空间作业:进入格栅井、消化池等密闭空间前,必须进行通风(30 分钟以上)、气体检测(测氧气、硫化氢、甲烷等),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,配备监护人及应急救援设备(如正压式呼吸器);
化学品管理:酸碱、消毒剂等危险品需单独存放,标识清晰,领用登记,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用品(耐酸碱手套、护目镜);
电气安全:设备接地需可靠,雨天检查配电箱防水情况,严禁带电检修,定期进行绝缘测试。
环保合规
出水监测:每日自测 pH、COD、氨氮等指标(至少 1 次),配合环保部门的在线监测和抽样检测,确保达标排放(如城镇污水厂执行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18918-2002);
固废处置:栅渣、脱水污泥等需按危废或一般固废管理(工业污泥需鉴别),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,严禁擅自倾倒;
废气控制:污水厂恶臭(如硫化氢、氨气)需通过加盖收集 + 生物滤池 / 活性炭吸附处理,确保厂界异味达标。
四、数据记录与分析
建立完善的运行台账,为工艺优化和问题排查提供依据:
日常记录:进水 / 出水流量、水质(pH、COD、氨氮、总磷等)、各单元工艺参数(DO、MLSS、SV30 等)、设备运行状态(电流、电压、故障情况);
定期分析:每周总结水质波动规律,每月分析能耗(电、水、药剂)和处理成本,每季度评估污泥处置量及去向;
趋势预警:通过历史数据对比,提前发现异常(如 COD 去除率持续下降可能预示污泥活性降低),及时采取调整措施。
五、人员与制度管理
人员培训:操作人员需熟悉工艺原理和设备操作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(如停电、进水超标、设备故障),确保突发情况能快速响应;
制度建设:制定《岗位操作规程》《设备维护保养计划》《应急预案》等制度,明确责任分工(如操作工、维修工、化验员职责);
应急储备:储备关键备品备件(如曝气头、密封件、保险丝)和应急药剂(如 PAC、PAM、酸碱),避免因缺货导致处理中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