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保污水处理是通过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技术手段,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(如有机物、悬浮物、重金属、病原体等)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,从而保护水资源、改善水环境的关键环节。

其技术体系复杂且针对性强,需根据污水来源、污染物类型及处理目标选择适配方案。
污水处理通常分为预处理、一级处理、二级处理、深度处理四个阶段,不同阶段对应不同技术,形成 “梯度净化” 体系。
1. 预处理:去除粗大杂质,保护后续设备
作用:拦截污水中体积较大的漂浮物(如塑料袋、树枝)、悬浮物(砂石),避免堵塞泵、管道或影响后续工艺。
核心技术:
格栅:机械格栅(自动清渣)或人工格栅,过滤孔径 5-50mm;
沉砂池:通过重力分离,去除密度大于水的砂粒(如旋流沉砂池、平流沉砂池);
调节池:均衡污水的水量(避免冲击负荷)和水质(调节 pH、浓度),为后续处理稳定进水条件。
2. 一级处理:物理分离,去除悬浮物与部分有机物
作用:以物理方法为主,去除污水中可沉淀或漂浮的悬浮物,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。
核心技术:
沉淀池:平流式、竖流式、辐流式沉淀池,通过重力使悬浮物(SS)沉淀,可去除 40%-60% 的 SS、20%-30% 的 COD;
气浮法:对密度接近水的污染物(如油类、轻质悬浮物),通入微气泡使其附着上浮,再刮除分离(常用于食品、炼油废水)。
处理效果:出水仍含有较多有机物和病原体,无法直接排放,需进入二级处理。
3. 二级处理:生物降解,去除核心有机物与氮磷
作用:利用微生物(细菌、真菌、原生动物等)的代谢作用,将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 CO₂、H₂O 和微生物菌体,同时去除氮磷,是污水处理的 “核心环节”。
核心技术(生物处理法):
活性污泥法(主流技术):将微生物培养成 “活性污泥”,与污水混合曝气(充氧),微生物吸附降解有机物,再通过沉淀池分离污泥与水。常见变种:
A²/O 工艺(厌氧 - 缺氧 - 好氧):同步实现有机物去除 + 脱氮(缺氧段反硝化)+ 除磷(厌氧段释磷、好氧段吸磷),适用于市政污水、化工废水;
MBR 工艺(膜生物反应器):用膜组件(超滤膜 / 微滤膜)替代沉淀池,截留污泥和大分子污染物,出水精度更高(SS 接近 0),占地小,适用于高要求回用场景(如再生水)。
生物膜法:微生物附着在载体(如填料、滤料)表面形成 “生物膜”,污水流经时与生物膜接触,污染物被降解。常见形式:
生物滤池(如曝气生物滤池 BAF):填料为火山岩、陶粒,兼具过滤和生物降解功能,出水 SS 低;
生物转盘:圆形转盘浸没在污水中,转动时接触空气充氧,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(如乡镇、景区)。
4. 深度处理:去除残留污染物,实现达标排放或回用
作用:针对二级处理出水的残留污染物(如微量有机物、氮磷、重金属、色度),进一步净化,满足更高排放标准(如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18918-2002 一级 A 标)或再生水回用要求(如工业冷却、市政绿化)。
核心技术:
高级氧化(AOPs):如臭氧氧化、芬顿反应(H₂O₂+Fe²⁺)、紫外光氧化,降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(如制药废水、农药残留);
深度过滤:如活性炭吸附(去除色度、异味、微量有机物)、石英砂过滤(进一步去除悬浮物)、膜过滤(纳滤、反渗透,用于回用或脱盐);
化学除磷:投加聚合氯化铝(PAC)、硫酸亚铁等药剂,与磷生成沉淀去除(弥补生物除磷不足);
消毒:紫外线消毒(无残留)、次氯酸钠消毒(成本低)、臭氧消毒(高效),杀灭病原体(如大肠杆菌),确保出水安全。